北京排水集团
BEIJING DRAINAGE GROUP CO.,LTD
12月9日至12日,央视新闻推出《一江清水向北流——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》直播特别节目。从北京出发,一路向南直抵“南水”源头,探访沿线生活新貌,共鉴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的时代魅力。12月9日,走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北京团城湖、北京排水集团槐房再生水厂等地,看一渠“南水”润京津,探寻北京水资源的守护与善用之路。
槐房再生水厂厂长郭俊温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冯蕊,一同畅游再生水造就的地上湿地公园,探访地下水厂污水处理工艺,全方位了解再生水作为北京稳定可靠的“第二水源”,与“南水”一起保障城市用水起到的积极作用。以下是探访实录:
地上造绿 优美湿地公园成栖息“乐园”
槐房再生水厂建成于2016年,水厂主要处理构筑物布置在地下,地面设计为湿地景观。湿地公园内除了小鸭子、远道而来的大雁等小动物们,还有110种植物(21种水生植物)。有大家常见的睡莲、迎春花、黄杨、海棠等,菖蒲等清水植物、曲麻菜等沉水植物也不在少数。湿地公园四季之景不同,各有特色,乐意无穷。
槐房再生水厂生产的高品质再生水非常清澈,出水口重现了“一亩泉”湿地“鱼翔浅底”的美好景象。水厂生产的高品质再生水广泛应用于河道景观、市政杂用、工业冷却等,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。
除了地上湿地公园外,南苑森林湿地公园、小龙河均使用槐房再生水厂生产的高品质再生水。厂区湿地公园与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融为一体,成为了城南地区不可或缺的一片“绿肺”。
地下治污 再生水厂护航城市水安全
槐房再生水厂日处理能力为60万立方米,采用世界先进的MBR处理工艺。在MBR膜池,水的净化得益于生物膜(MBR膜)。这些看起来像“面条”一样的膜丝是中空纤维,在表面有成千上万个看不见的、仅有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孔径,主要作用是把泥过滤下来,让水通过负压作用带出去,起到过滤效果。集团自主研发的叠梁闸、格栅等装备也在保障水厂稳定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经过预处理段、生物处理段、MBR膜池、臭氧和紫外消毒脱色4部分13道工艺,生产出的高品质再生水主要指标达到地表IV类标准。
目前,北京市再生水占全市用水总量近30%,仅槐房再生水厂每年就可提供1.9亿吨再生水。
污泥变“绿电”能源 循环利用铸造生态再生水
水厂在生产高品质再生水的同时,对于沼气发电、臭气处理、污泥处理,连同构筑物产生的气体,也会进行收集处理并达标排放,尽可能变废为宝,实现资源能源循环利用。
厂区采用高级厌氧消化工艺,实现污泥无害化、稳定化、减量化、资源化处理处置,污泥处理能力达到每天1220吨。污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不仅用于生产还用来发电。集团生产的污泥产品如有机营养土,不光可用于饲养花草,还可用于林地抚育、土地改良、矿山修复等,使污泥资源回归土地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。
“南水”千里奔流,润泽北方大地。“南水”进京后,北京市已基本建立“外调水、地表水、地下水、再生水、雨洪水”五水联调的水资源保障体系。抓好取供用排全过程节水,是解决水资源需求重要课题。北京排水集团将持续扩大再生水生产利用,为城市提供稳定可靠的“第二水源”,携手“南水”共惠民生。